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驻院机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2021年下半年会议新闻一览

2022-01-01 18:48:00 来源:大阳城集团娱乐游戏(亚洲)集团有限公司 点击: 收藏本文

广州市教研院与华南师范大学关于合作开展区域教育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指数项目顺利结项

2021年9月28日,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和华南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大数据平台”及“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关于合作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指数研究”两个项目的结项评审会。出席会议的评审专家有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董事长、国家督学肖建彬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经理陶红教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理余明辉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许世红研究员,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经理苏启敏教授。出席会议的项目组成员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蒋亚辉主任、杜新秀研究员、张丹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经理、项目主持人卢晓中教授,副经理陈先哲教授,以及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研究人员郝天永教授、余晖副教授、宋宇副教授。

会议开始,卢晓中教授作为项目主持人就评审专家组成员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对项目完成情况做了简短的汇报。随后,郝天永教授、余晖副教授、宋宇副教授对项目组课题的研究过程和项目成果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发表了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最后蒋亚辉主任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华南师范大学项目团队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专家组成员查阅了项目材料并听取了项目汇报,并对项目组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给出积极评价。

项目基本建成了区域教育治理大数据平台,平台将能够高效快捷地采集数据,安全地存储数据,智能动态的数据分析、挖掘与预测。依托平台整合并贯通区域内教育数据资源,包括官方统计数据和问题导向数据,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常规数据和专项数据,能满足多元化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的需要。有助于推动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数据驱动型管理模式,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教育治理模式进步。项目形成了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广州与深圳两市教育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总报告》,形成了系列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成果,产出了系列决策咨询报告并获得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项目的开展和顺利结项有助于提升区域教育治理水平,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



“港澳教育发展论坛”系列讲座之一

澳门城市大学李树英教授:港澳高等教育制度及管理文化对比

 

2021年10月14号下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举办的“港澳教育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的第一场顺利举行。本次讲座聚焦港澳高等教育制度及管理文化的对比研究,邀请澳门城市大学协理副董事长兼任教育学院经理与澳门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的李树英教授进行线上分享。高等研究院副经理陈先哲教授、秦琴副教授、林姬佺博士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老师员工共70余人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了此次讲座。讲座由陈先哲教授主持。

首先,李树英教授对我院开展系列讲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随后,李树英教授针对香港和澳门的高等教育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对香港20所高校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叙述,表达了排名在香港高校中的重视程度,对香港高校与内地合作发展的历史渊源与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他从国际化的视角深入剖析了香港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并指出香港高校的学术管治和行政管理相分离,以及在高校管理与运行中“大学自主、学术自由、社会担责”的主要特点。随后,他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阐述了香港公立高校中教职员工的聘用评审制度,并对香港高校中的员工事务处、员工会、研究生会以及香港高校所特有的书院式管理进行了逐一介绍。

接下来,李树英教授对澳门高校的类型、员工人数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澳门高校总体较为年轻、团队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特点。他认为,澳门高等教育体制表现为“混合体制”,既受到香港教育体制的影响,也与近期和内地的频繁互动有关。港澳高等教育的制度与管理文化各有优劣,香港的教育体制自主性较高,但也存在融合包容性的一些问题;澳门的教育体制更为灵活,国际化程度较高,但也存在产业单一导致人才流失的问题。他希望港澳高等教育在和大湾区共同发展的道路上,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内地高等教育相互借鉴学习,真正的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完善高等教育的体制。

在讨论环节,线上线下的老师和同学们围绕“港澳高等教育”的主题,提出“港澳高校赴内地办学是否会遇到制度、文化上的障碍,导致水土不服?港澳高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情况如何?澳门与内地的学历资历之间如何搭建起框架?”等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李树英教授也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他表示澳门与内地在学历和学位制度上的衔接还有部分障碍未消除,且细节方面很难打破,澳门对于两地的学历资历衔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伴随着教育制度和管理文化的不断变化,高校学历和资历方面的框架基本达成一致后对接起来会比较顺畅。

最后,陈先哲教授对于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再次对李树英教授的倾囊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港澳教育发展论坛系列讲座”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举行的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专题讲座,为增进粤港澳三地的制度理解、文化认同和教育合作发展提供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

image.png


“港澳教育发展论坛”系列讲座之二

香港可持续发展教育学院张沁教授:

粤港澳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人才

2021年10月21日下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举办的“港澳教育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二场顺利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粤港澳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生态文明及建设绿色人才”,邀请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会长兼秘书长、香港可持续发展教育学院张沁经理进行线上报告。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经理卢晓中教授、副经理陈先哲教授、秦琴副教授、李思娴副教授、林姬佺博士以及多所高校的老师员工共60余人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本次讲座。此次讲座由陈先哲教授主持。

首先,张沁经理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香港可持续发展教育学院的组织功能和相关职责做了简单介绍,指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和完善整个持续系统是当前工作要点。她表示我国对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贡献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并指出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人才的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并讲述了今年5月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聚焦如何从教育层面来反映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分别介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报告和香港地区报告。

接着,张沁指出,当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形态发展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阶段发展而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促使我们转变生活、思维和行动方式,要实现这种改变亟需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即全方位变革式教育,以教育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学习目标,增加社会的可持续性,这也是绿色培养人才的内在要求。并主要介绍了“绿色人才培养方案”,她提到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目标包括认知、社会情感、行为三大领域,聚焦培养学习者的系统思维、预期、规范、策划、综合解决问题、自我意识、批判思维和协作等八种跨领域能力,旨在促进员工了解思考整体价值观及行为规划,增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最后,张沁阐述了香港地区产——学——研可持续发展推进关系图。她希望通过政策推进;改善学习环境;培育教育者能力;赋权青年;增强地方、社会行动;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方式建立绿色人才培养和终身学习体系,真正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

在互动讨论环节,线上线下的师生们围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人才”的主题,提出“疫情之下绿色人才培养机制有什么变化?绿色人才培养能否缓解香港在新时期所面对的人才瓶颈?学校——企业——社会如何建构绿色人才培养链路?”等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张沁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详尽地回答。她表示绿色人才对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说法,指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与能力的可持续的人才,目前各国正在努力发挥角色责任担当,形成多方联合,共同致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最后,卢晓中教授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发言。他对此次讲座的圆满举办和张沁经理的倾情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认为绿色人才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未来与国家的未来,我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但从理念到实践再到具体的行动是需要有框架体系来实现的,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思考、研究与实践,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image.png




“港澳教育发展论坛”系列讲座之三

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系周祝瑛教授:

从美国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

2021年11月3日下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港澳教育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三场顺利举行。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周祝瑛博士以“从美国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为题进行线上报告。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经理卢晓中教授,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卓泽林副教授、林姬佺博士以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文雯副教授等80余名高校师生分别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讲座。讲座由卓泽林副教授主持。

讲座之初,周祝瑛教授就两大湾区的面积、人口、产业结构、高等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八个问题,并引导大家进行脑力风暴。随后,周祝瑛教授从比较的视角进行解析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是旧金山湾区的十倍,土地面积则近九倍,但在产值方面略低于旧金山湾区,但两大湾区均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校及科研机构。

那么旧金山湾区到底是怎样的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周祝瑛教授通过《美国高等教育与硅谷产业》一书为大家进行了介绍。她指出,旧金山湾区具有庞杂的教育生态系统,300多所公立、私立盈利和私立非盈利高教机构因其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功能适应着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使该地区的受教育程度在美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接着,周祝瑛教授深入介绍了旧金山湾区的社会生态、教育制度、近年来湾区白人比例变化、经济增长速度等具体内容,并分析得出近年来湾区白人人口比例不断下降,与外来职工人数的增加有关。她认为,旧金山湾区与高校的结合也使得旧金山湾区的经济能够保持较好的增势,而旧金山湾区科技行业的发展也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使旧金山湾区由制造业向服务产业转型。

随后,周祝瑛教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美国教育的特点、美国高等教育的特征与规模。作为美国三大公立大学系统之一的加州大学系统既有美国高等教育所共有的特性也有自己的特色与挑战。加州大学系统分为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加州社区学院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内的高校、机构享有很大办学自由,但在功能定位、政府补助、员工学费以及社会声望上存在明显差异。

硅谷作为旧金山一张不可忽视的名片,其发展过程与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硅谷的斯坦福大学为例,周祝瑛教授从该校的老员工人口构成比例、企业对师生的研究资助和校外的创投等方面分析了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实然,湾区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如大学与产业间基本理念不相符;大学崇尚学术价值,保存既有知识与不迎合时代改变;而产业以盈利为先,快速求新求变。在这些矛盾和冲突下,大学培养的相关产业人才显然不足,而私立营业大学的兴起则弥补了人才鸿沟。

而后,周祝瑛教授以旧金山湾区的高等教育对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为论点并分析指出,在借鉴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考虑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比如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澳门高等教育的一校独大等现象;也需要思考一些现实问题,如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未来规划,现阶段粤港澳三地的融合、互补与冲突,大学与产业如何实现共赢等等,深刻地阐明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新的思考方向。

在之后的讨论环节,参会的师生聚焦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提出了“如果高校为产业服务而培养科技人才,那么文科是否会被弱化?”,“大学如何在政府、市场间保持平衡?”,“澳门产业特色如何融入人才培养?”等问题。周祝瑛教授逐一作出了解答。于问题一、二,周祝瑛教授指出,研究型大学不仅仅要与产业结合,还要服务社会,满足当地的人才需求。而产业常动态调整,如果高等教育仅依附于产业,那将永远追不上变化。社会问题的解决不能没有文科人才的协助,高校还承担着知识创新、文化传承、历史延续等职能。政府主导的体制下仍然有宽松的地方,学校了解如何保持与产业的距离与合作,同时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父母不要唯分数论,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想象的能力,艺术与科技可以相互结合。对于问题三,周祝瑛教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因其“一区三地”的特点,需要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澳门的产业具有很强的自身特色,但来澳求学的员工毕业后从事澳门特色产业,比如博彩业的可能性较小,而旅游业在内地也有较大发展,澳门高等教育的产教融合模式仍需不断探索。

最后,卢晓中教授对本次讲座作总结发言,并对周祝瑛教授的学术分享表示感谢。卢晓中教授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正式提出前,粤港澳三地就早有合作。相比以前的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的不同之处则应从区域概念去理解,做到优势互补、集群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命运共同体。在此过程中,也应避免文科边缘化的倾向,做好体制机制设计。

image.png